首页 综合金融文章正文

爆火RWA真相:代币化并非万能,三大难题待解

综合金融 2025年04月19日 06:38 21 author

RWA:不只是代币化,更是现实的棱镜

Coinbase的“美好愿景”与现实的骨感

Coinbase对RWA的定义——“增强流动性、透明度和可访问性,使更广泛的个体能够接触高价值资产”——听起来很美好,像极了那些试图用区块链解决所有问题的乌托邦式宣言。但每当我听到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描述,就忍不住皱眉。这根本就是把问题过于简化了!RWA远不止是将资产“代币化”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复杂的法律、监管、信任和技术挑战,Coinbase的定义只是描绘了一个模糊的愿景,忽略了实现这个愿景的重重障碍。

与其说RWA是简单的“代币化”,不如说它是一面棱镜,将现实世界的光线折射到区块链的世界里。而这光线并非总是明亮而清晰,很多时候是扭曲的、甚至是黑暗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扭曲和黑暗,才能真正理解RWA的本质和潜力。

Colored Coins:区块链的早期探索,注定的失败?

把目光拉回到十多年前,比特币上的Colored Coins是区块链与现实资产结合的最初尝试。通过在比特币UTXO上添加元数据,赋予Satoshi代表外部资产的属性,这确实是一种天才般的想法。它试图在没有任何智能合约的情况下,在比特币链上标记和管理现实资产,这在当时无疑是一项革命性的创举。你可以把它看作是BRC20的鼻祖,是人类首次在区块链上实现非货币功能的系统性尝试,也是区块链迈向智能化的开端。

但Colored Coins的命运也早已注定。受限于比特币脚本有限的操作码,资产规则只能通过第三方钱包解析,用户必须信任这些工具对UTXO“颜色”的定义逻辑。这简直就是把信任拱手让给了中心化的机构!再加上流动性不足等问题,RWA的初次概念验证最终失败,也在情理之中。它证明了,即使是最天才的想法,如果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和信任基础,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以太坊时代:RWA为何始终“雷声大,雨点小”?

以太坊的出现,开启了图灵完备的时代,为区块链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各种叙事层出不穷,有过无数疯狂的时刻。然而,RWA这十多年来,除了法币稳定币之外,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是,RWA的本质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精神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我们总是听到“RWA将颠覆传统金融”之类的口号,但仔细想想,这种颠覆真的可能实现吗?或者说,这种颠覆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稳定币的“数字债券”本质:一个无奈的选择

我曾在关于稳定币的文章中写道,区块链上从来不存在真正的美元。USDT也好,USDC也罢,本质上只是一家私人公司给你的“数字债券”。相比真正的美元,它们在理论上要脆弱得多。Tether之所以能成功,其实是源自区块链世界迫切需要又无法创建价值稳定媒介的无奈。它填补了一个空白,但同时也暴露了区块链的内在缺陷。

我们必须承认,稳定币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们足够“去中心化”,而是因为它们足够“中心化”。它们依赖于中心化的机构来维持与美元的挂钩,而这种依赖,与区块链的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RWA的根本悖论:去中心化与监管的天然冲突

在RWA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去中心化。信任假设必须建立在一个中心化实体之上,而这个实体的风险把控,只能寄托于监管。Crypto基因里的无政府主义,本质上就与这个理念相悖。任何公链的底层架构,都是为了抵抗监管。公链之上,监管难存,这是RWA始终无法成功的首要因素。

那些鼓吹RWA将带来“金融民主化”的人,要么是天真,要么是别有用心。RWA的本质,是将现实世界的资产带到链上,而现实世界的资产,必然受到现实世界的法律和监管的约束。这就像试图在无政府主义的土壤上种植出一棵遵守法律的树木,注定是徒劳的。

RWA的三个难题:复杂性、波动性与收益率

资产复杂性: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的巨大鸿沟

RWA虽然号称要tokenization一切实体资产,但我们还是能将其粗略分为金融资产与非金融资产两个类别。对于金融资产而言,它们本身就具有同质化的属性,底层的资产与Token间的纽带可以建立于受监管的托管机构下,例如国债、股票等。这种模式相对成熟,也更容易被监管机构接受。

但对于非金融资产而言,问题则要复杂百倍。如何确保链上的Token真正代表了链下的资产?如何防止人为作恶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解决方案基本只能依赖于IoT系统,但即便如此,也无法完全消除风险。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代表着一幅名画的Token在链上交易,而这幅画却在现实世界中被盗,会发生什么?

所以在我的认知里,RWA作为现实资产的棱镜,能折射出的光并非无限的。未来的非金融资产要想在链上长存,必然要符合同质化且易估值这两个前提。那些试图将艺术品、房地产等非同质化资产tokenization的想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炒作,而非真正的创新。

波动性与收益率:DeFi的诱惑与TradFi的无奈

相比具有高度波动性的数字资产,现实世界资产中基本难以找到波动率与之相媲美的资产。而DeFi中动辄数十甚至上百的APY更是让TradFi相形见绌。收益低、缺乏参与的动机,则是RWA的又一痛点。

对于那些习惯了DeFi高收益的投机者来说,RWA的吸引力实在有限。他们更愿意追逐下一个MEME币,而不是购买代表着美国国债的Token。而对于传统金融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低风险、低收益的模式,为什么要冒险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区块链世界?

RWA要想真正吸引投资者,就必须解决收益率的问题。但这又谈何容易?现实世界资产的收益率是有限的,而DeFi的收益率又充满了泡沫。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我看来,RWA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收益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将现实世界的资产搬到链上。

监管框架:RWA的“救命稻草”还是“紧箍咒”?

全球监管现状:碎片化与高门槛并存

依据上文所诉,TradFi对于监管的推进是RWA能够存在的关键因素,当信任假设成立这个概念才得以推进。当前对于Web3发展友好的地区,例如香港、迪拜、新加坡等地基本都是于近期才相继落地RWA监管的相關框架。所以当这个起始点出现时,RWA的启程之旅也才刚刚开始,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监管碎片化和TradFi对于风险的高度警惕还是为这条赛道披上了一层迷雾。

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关于RWA的监管框架细节繁琐,总结下来,欧美国家侧重合规门槛,亚洲及中东等地虽通过实验性政策吸引项目,但合规门槛依然不低。这意味着,目前的RWA协议现状是在公链上可以存在,但必须辅以各种合规模块以适配合规框架。这无疑增加了RWA的复杂性和成本。

Ondo的“曲线救国”:一条通往DeFi世界的路?

这些合规协议并不能与传统DeFi协议进行直接交互,其次基于司法管辖区的不同,一个符合香港合规框架的协议也不能与其他地区的合规协议进行交互。从当前的现状来看,RWA协议并不具备足够的可访问性,也极度缺乏互操作性,形似“孤岛”与理想中的形态背道而驰。

那么在这些框架内真的找不到一条寻回去中心化的路径吗?其实并不,我们以Ondo这个RWA中的龙头协议为例,该团队构建了一个名为Flux Finance的借贷协议,允许用户使用USDC等开放代币以及OUSG等受限代币作为抵押品进行借贷。借出一种名为USDY的代币化的不记名票据(复利稳定币),该代币通过40-50天锁定期的设计,避免被归类为证券。Ondo再通过跨链桥简化USDY在公链中的流通,最终实现了一条与DeFi世界交互的路径。这确实是一种巧妙的设计,但同时也暴露了RWA的局限性。

RWA的“孤岛”困境:可访问性与互操作性的缺失

但如此繁杂且不能反向切入的方式,或许并不是我们想要的RWA。法币稳定币如今成功的另一关键要素在于优秀的可访问性,在现实世界才能实现低门槛的普惠金融。而RWA在孤岛问题上还需要TradFi与项目方共同探索,如何先实现不同司法辖区内的互联,并在一些可能的范围内与链上世界交互。最终才能符合前言中对于RWA一词的普遍解释。

RWA的未来,并非是完全摆脱监管,而是与监管共舞。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RWA的可访问性和互操作性,将是决定RWA成败的关键。这需要监管机构、项目方和投资者共同努力,而不是简单地将RWA视为一种“金融创新”来炒作。

RWA的目标群体:DeFi原生用户还是TradFi巨头?

RWA的价值主张:效率、流动性与全球化

据rwa.xyz数据,如今链上RWA资产的总值为206.9亿美元(不包含稳定币),其主要构成包括私人信贷、美债、大宗商品、房地产和股票证券。其实从资产类别而言,我们也不难看出RWA协议主要面向的群体其实并非DeFi原生用户,而是传统金融用户。

RWA试图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例如7*24小时的即时结算,地域流动性割裂以及高昂的边际服务成本。区块链提供无休止的交易系统,能实现即时赎回和T+0放款等操作;全球金融网络能使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小企业以最低成本绕过本地机构,吸引外部投资者的资金;通过智能合约管理,一个资产池服务100家企业和1万家企业几乎拥有相同的成本。这些都是RWA的价值主张,但这些价值主张真的足以吸引TradFi巨头吗?

为中小企业赋能:区块链的另一种可能性?

诸如Goldfinch、Maple Finance、Centrifuge等头部RWA协议,它们针对的客户群体甚至大多是中小企业、机构级的用户。那么为什么要要把这件事搬到链上来做呢? 一些RWA协议声称能为缺乏传统信用记录的企业,特别是矿企和中小交易所提供融资渠道。通过传统供应链金融逻辑,可以将设备与应收账款等用于融资。

但仔细想想,这些优势真的那么重要吗?传统金融机构难道就不能提供类似的服务吗?或者说,这些企业真的需要区块链提供的这种“另类”融资渠道吗?

RWA产品选择:一些大胆的猜想

虽然早期成功的RWA协议普遍针对企业、机构或是高净值用户设计,但如今随着监管框架的推出,许多RWA协议也在尝试将金融资产分割以降低投资者门槛。对于Crypto而言如果RWA能够成功,那确实具备Trillion级别的想象空间。而除此之外我相信RWAFi最终也会到来,对于DeFi协议而言资产底层在加入了具有真实收益的Token后将会更加牢固,而对于DeFi原生用户而言在资产选择与搭配上又新添了花样。

特别是当下这个地缘政治动荡且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来说,一些现实世界资产也许是比只拿U去理财更好的低风险选择。比如黄金从23年初至25年本月的涨幅是80%;卢布在俄罗斯的定存利率是3个月期20.94%,半年期21.19%,一年期20.27%;受制裁国家的能源资产折价通常也在40%以上;短期美债的收益率在4%-5%;纳斯达克里各种腰斩的股票或许要比你的山寨币更有基本面;再细化一点到充电桩甚至是Pop Mart的盲盒可能都是一些的不错的选择。

这些想法听起来很诱人,但同时也充满了风险。RWA的未来,并非是简单地将各种资产tokenization,而是要找到一种真正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模式。这种模式可能需要突破传统金融的框架,但也必须建立在稳健和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标签: RWA 代币化 稳定币 DeFi TradFi

发表评论

Tech Stocks & BlockchainCopyright runexgo.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川ICP备2024115687-8号 power by runexg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