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密货币监管突变:联储退让,特朗普入局,谁是赢家?

加密貨幣監管政策的髮夾彎:美聯儲的策略性撤退?
4月25日,美聯儲看似輕描淡寫地宣布撤銷2022年針對銀行加密資產及美元代幣業務的監管指引,廢止2023年相關的“監管無異議”程序。這項舉動,如果放在更宏大的政治經濟背景下審視,恐怕遠不止是一次簡單的政策調整。這更像是美國監管機構在加密貨幣這片雷區中一次略顯狼狽的戰術撤退,試圖在風向轉變之際,重新評估其戰略。
窒息點行動 2.0:一場針對加密行業的金融絞殺?
所謂的“窒息點行動 2.0”,加密圈內對此可謂是恨之入骨。這名字本身就帶著濃烈的陰謀論色彩,讓人聯想到奧巴馬時代那場臭名昭著的“窒息點行動”,即通過向銀行施壓,切斷特定行業的金融服務,來達到監管目的。這一次,矛頭直指加密貨幣。從2022年開始,美聯儲、FDIC和OCC三大金融監管機構聯手,通過發布一系列指導意見和政策聲明,明裡暗裡地勸退銀行涉足加密資產業務。表面上是風險提示,實際上卻是在釜底抽薪,掐斷加密企業與傳統金融體系的聯繫。
美聯儲要求銀行在开展加密資產業務前必須進行事前報備,這簡直是橫加阻攔。而那份由三大機構聯合發布的聲明,更是直接將在公鏈上發行或持有加密資產定性為“與安全穩健的銀行實踐不符”。這頂帽子扣下來,哪個銀行還敢輕舉妄動?更絕的是,監管機構還要求銀行在從事美元代幣業務時,必須事先獲得他們的“無異議”許可。這哪裡是許可,分明是赤裸裸的否決權!
前富達投資首位加密資產分析師Nic Carter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一系列行動就是“通過銀行系統對加密行業進行精密、廣泛的打壓”。這種打壓不僅限制了加密公司的賬戶開立和支付渠道,還對穩定幣發行商和交易所的法幣進出通道造成了致命衝擊。試想一下,如果加密企業連銀行服務都無法獲得,那還怎麼生存?
政策背後的推手:監管邏輯與市場恐慌
要說這場“金融絞殺”的導火索,恐怕還得歸咎於2022年11月FTX交易所的崩盤。這場災難不僅讓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更讓監管機構的神經高度緊張。雖然之前的加密信貸危機並未對傳統金融造成太大衝擊,但監管者們顯然是驚弓之鳥,決心先下手為強,通過限制銀行與加密行業的接觸,來防止風險蔓延。
那些曾經對加密貨幣表示友好的銀行,自然就成了重點關照對象。Silvergate和Signature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們因為願意為加密客戶提供服務,而承受了巨大的監管壓力。參議員們甚至聯名致信Silvergate,指責其未能發現FTX及其關聯公司Alameda Research的可疑活動。最終,Silvergate因FTX崩盤引發擠兌而走向崩潰,Signature也被迫大幅削減加密存款並退出穩定幣業務。Metropolitan Commercial也關閉了加密業務。
監管機構的恐慌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誰也不想看到加密貨幣的風險傳染到整個金融體系。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是否真的合理?是否扼殺了行業的創新?這恐怕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從窒息到鬆綁:特朗普政府的監管反轉與其真實意圖
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美國的加密監管環境似乎正在經歷一場“撥亂反正”。但這真的是監管的春天來了嗎?還是說,這只不過是另一場政治遊戲的開端?
監管風向轉變:誰在歡呼,誰在擔憂?
特朗普政府對加密貨幣的態度,與拜登政府時期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說拜登政府的監管是“堵”,那麽特朗普政府的策略就是“疏”。白宮首次加密貨幣峰會上,OCC發布了一系列解釋性文件,允許全國性銀行在無需特殊審批的情況下提供加密貨幣托管、穩定幣儲備和區塊鏈節點參與等服務。這無疑是對之前監管政策的一次徹底否定。消息一出,加密圈內自然是歡呼雀躍,認為監管的寒冬終於過去。但傳統金融界,恐怕就沒那麽樂觀了。
一方面,銀行業可能會擔心,在缺乏明確監管框架的情況下,過度涉足加密貨幣業務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另一方面,一些監管機構也可能對特朗普政府的監管放鬆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會增加金融體系的脆弱性。畢竟,FTX的崩盤殷鑒不遠,誰也不想重蹈覆轍。
OCC 的角色轉變:是擁抱創新還是另有所圖?
OCC在此次監管轉向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從之前的嚴防死守,到現在的積極擁抱,OCC的態度轉變之快,讓人不禁懷疑其背後是否另有隱情。OCC代理審計長胡德表示:“數字資產應當也必須成為美國經濟的一部分。”這句話聽起來冠冕堂皇,但實際上,OCC真的是為了擁抱創新嗎?
或許,OCC的轉變,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量。特朗普在今年的白宮加密貨幣峰會上,毫不掩飾地批評了“窒息點行動 2.0”,稱其“強迫銀行關閉加密業務賬戶,武器化政府對抗整個行業”。這種言論,明顯是在為之前的監管政策“翻案”。而OCC作為政府機構,自然要與總統保持一致。
更重要的是,OCC的政策轉變,也可能與其自身利益有關。通過放寬對銀行參與加密貨幣業務的限制,OCC可以擴大其監管範圍,增加其在數字資產領域的影響力。這對於一個監管機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但問題是,這種以自身利益為導向的監管轉變,是否真的有利於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這恐怕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問題。
美聯儲的“撤退”:是監管讓步還是戰略調整?
美聯儲撤銷“窒息點行動 2.0”相關指引,這到底是監管機構良心發現,幡然醒悟了?還是迫於政治壓力,不得不做出讓步?抑或,這根本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調整?恐怕沒有人能給出確切答案。
銀行業的新機遇:加密貨幣的潛在風險與收益
對於銀行業來說,美聯儲的“撤退”無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現在,銀行可以更自由地涉足加密貨幣業務,為加密企業提供賬戶、支付和托管服務。這意味著潛在的巨大收益。畢竟,加密貨幣市場的規模已經不容小覷,誰能搶先一步,就能在這個新興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然而,機遇與風險總是並存的。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極高,而且充斥著各種欺詐和非法活動。如果銀行缺乏足夠的風險控制能力,很容易在這個市場中栽跟頭。更重要的是,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特性,與傳統銀行業的中心化運營模式存在根本衝突。銀行如何在這個新領域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穩定幣監管框架:是創新催化劑還是風險放大器?
穩定幣是加密貨幣世界與現實世界的橋樑。但同時,它也是一個潛在的風險點。如果穩定幣的發行不夠透明,或者儲備金不足,很容易引發擠兌,甚至崩盤。因此,建立一個明確的穩定幣監管框架,至關重要。
鮑威爾對穩定幣監管框架的肯定,看似為市場注入了信心。但實際上,這個監管框架究竟會如何設計,仍然充滿變數。如果監管過於嚴苛,可能會扼殺創新,阻礙穩定幣的發展。但如果監管過於寬鬆,又可能會讓風險失控,引發金融危機。如何在創新與風險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需要謹慎權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穩定幣的監管,涉及到貨幣政策的主權。如果穩定幣的規模過大,可能會削弱國家貨幣的地位,甚至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這是一個涉及到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必須慎之又慎。
加密市場的“利好”:狂歡背後的隱憂與挑戰
2025年以來,加密市場似乎沐浴在“利好”的陽光下。SEC確認山寨ETF申請、傳統做市商回歸、DeFi經紀人規則被廢除、一系列加密訴訟被撤銷,再加上特朗普親自任命親加密人士擔任SEC主席,以及美聯儲撤銷“窒息點行動 2.0”,簡直是好消息不斷。然而,在這場狂歡的背後,我們是否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看到潛藏的隱憂與挑戰?
監管真空:加密市場是否會重蹈覆轍?
美聯儲撤銷“窒息點行動 2.0”,固然降低了銀行服務加密行業的門檻,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監管真空。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加密市場很容易重蹈覆轍,再次出現欺詐、操縱和非法活動。畢竟,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和跨境性,使其成為犯罪分子的溫床。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管,這些犯罪分子很容易利用加密貨幣來洗錢、逃稅,甚至資助恐怖活動。
更重要的是,監管真空可能會引發系統性風險。如果加密市場的規模過大,與傳統金融體系的聯繫過於緊密,一旦出現崩盤,很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因此,在放寬監管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管體系,確保加密市場的健康發展。
誰是真正的受益者:加密企業還是華爾街巨頭?
特朗普政府的加密友好政策,看似有利於整個加密行業,但實際上,真正的受益者可能並非那些小型的加密企業,而是華爾街的金融巨頭。這些巨頭擁有雄厚的資本和豐富的經驗,可以輕易地進入加密市場,搶占市場份額。而那些小型的加密企業,則可能在競爭中被淘汰。
更令人擔憂的是,華爾街巨頭可能會利用其在傳統金融領域的優勢,來控制加密市場。例如,它們可能會通過發行穩定幣來壟斷支付渠道,或者通過控制交易所來操縱市場價格。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加密市場將不再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創新平台,而變成華爾街巨頭的提款機。
因此,我們必須警惕華爾街巨頭對加密市場的滲透,確保加密市場的公平競爭。只有這樣,才能讓真正的創新者脫穎而出,推動加密貨幣的健康發展。否則,加密貨幣的未來,很可能只是一場資本的遊戲。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