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保险业:薪酬、科技与新会计准则下的变革
2024年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景象,从薪酬结构到科技应用,再到新会计准则的影响,都值得深入探讨。
薪酬:分化加剧,降薪趋势持续
根据新浪金融研究院对134家非上市险企(60家人身险公司和74家财产险公司)的梳理,2024年保险业高管薪酬呈现显著分化。多数公司董监高最高薪酬集中在100万至500万元区间,但与2023年相比,年薪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数量锐减,从10家骤降至5家,其中4家为合资或外资公司。这表明保险行业整体降薪趋势仍在持续,并且外资和合资公司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部分地方国资或央企控股的保险公司,其高管薪酬水平则相对较低,例如三峡人寿和都邦保险,最高年薪均未超过50万元。这种薪酬差异的背后,反映了不同类型保险公司在经营模式、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方面的差异。
科技:大模型应用加速落地
国产开源大模型DeepSeek的出现,为保险行业带来了新的技术变革机遇。目前,人保财险、人保资产、新华保险、太平人寿、太平资产等多家保险机构已积极部署DeepSeek大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业务场景中。这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保险领域的应用将加速落地,并可能重塑保险行业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保险公司需要积极探索AI技术的应用场景,以提升效率、优化风险管理,并创造更个性化的客户体验。
新会计准则:净利润回暖,经营水平与投资能力至关重要
2024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人身险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显著影响。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剔除部分问题公司后,共有59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信泰人寿未披露数据)披露了2024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合计净利润约为247亿元,相比2023年亏损超百亿元的情况,呈现明显的回暖态势。与此同时,A股上市的5家险企也发布了业绩预增公告,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的业绩增长幅度均有望超过100%。这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身险公司的盈利能力。然而,保险公司也需要关注自身的经营水平和投资能力,才能在长远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展望
2024年中国保险业的变革,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保险公司需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优化薪酬结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提升运营效率;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确保财务稳健;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
标签: 保险科技 保险业数字化转型 保险大模型 人工智能保险 保险薪酬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